初中数学教师怎么把一节课的时间最大化,提高教学效能

默认分类 未结 1 396
_ahobaka_
_ahobaka_ 2023-03-21 09:26
相关标签:
1条回答
  • 2023-03-21 09:54

    教师在一节课中要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要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才是高效的。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是所有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教学内容动起来。有学者强调“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在新课程的教材中每一节课几乎都有情景引入,怎样让学生通过问题情景的解决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不少图形的变化问题,比如《变化的三角形》一节,我采用几何画板做课件,能较好体现“三角形的面积随三角形高的变化而变化”,学生通过拖动变化能清楚地看到“高”在变化时,“面积”的数值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学生在此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留下深刻印象,同时感受到问题的变化过程。再如,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可以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的系数a、b、c与图像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课件展示,变化过程变得更加清晰。所以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让课堂教学内容动起来,很好地展现问题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发生过程中形成直观的印象。还能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有些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如《截一个几何体》、《我变胖了》《图形与变换》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让课堂教学内容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体验,符合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给予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收获的多少等是衡量课堂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要了解学生,并分析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同时思考对课堂教学中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力争让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得。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脑思考。围绕问题,分析推导,探索结论等等,学会数学的思想、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如果只停留在传授上知识就不易升华。记得在《一次函数》的一节课上,有一个问题的结论是:4x+2y=19,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关系式编一道实际问题,结果学生编出了各种各样的例子,而且把我本来要扩充的问题也包含其中。这样处理,学生都积极动脑举一反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其次,要让学生动手。数学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解题技能也是必需的。学生动手的过程往往就是解题技能的掌握过程。如,在用计算器探索问题时,学生首先要熟练使用计算器,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动手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弄清楚为什么。还要让学生动口。在新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有需要学生交流小结的内容。在交流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新教材中不少问题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回答只要合理即正确。教师处理这样的内容时,要善于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能简单否定,这样往往学生的回答会出乎老师意料地精彩。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市级公开课:课题学习《猜想、证明、拓展》。课堂的引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以及教师的组织指导都很流畅,这无疑是一节成功的课。在课堂结束前学生归纳课堂学习收获和体会时,学生争相发言,有一学生这样讲:“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首先要进行猜想,但猜想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不正确,这就需要证明,经过证明后才能说明正确与否,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证明上,还要把证明出来的结论进行拓展,引起我们的思考。”多么精彩的发言,他的回答为这节好课画上了完满的句号,画龙点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体会,悟出的一些道理,单纯通过教师的讲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祝你工作顺利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