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怎样的。

默认分类 未结 1 792
0李家沱0
0李家沱0 2023-03-21 09:19
相关标签:
1条回答
  • 2023-03-21 09:58

    1、加工贸易是工业化初期发展外向经济的有效途径  发展外向型经济是珠江三角洲各地市经济发展中最普遍的特征,其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从"三来一补"起步的,籍此推动工业化,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发展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就可以充分利用我国资源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因此,改革开放正是道德通过加工贸易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上,自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的收入构成了沿海地区生产资金的积累源泉,成为居民消费的开支来源,构成了启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资金和产品的消费基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改革开放后不久,就建立起双重的贸易机制,即既有传统的一般贸易机制,又有出口加工(或出口促进)机制,也就是加工贸易机制。前者是仍受国家统制的(正在逐步改革),后者是非常开放的,大部门外资企业和部分出口倾向的国内企业参加这一机制。90年代以来,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迅速,已占我国总出口的一半以上,广东的比例就更高,1999年全部出口中加工贸易部分则占77.8%,珠江三角洲地区更高达86.1%以上。"三来一补"不仅引进了设备、技术,而且通过出口加工生产,培训了大批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学会了经营和管理,珠江三角洲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通过加工贸易这一新的、开放的机制,引入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我们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外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国拥有大量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从而提供经济竞争力。  2、机制灵活有利于培育经济竞争力  传统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片面强调"一大二公",但传统国有、集体经济的僵硬机制,几乎完成窒息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国有、集体一统天下的局面,激活了原来的僵硬机制,形成了混合经济发展的灵活机制,从而最终能够增强地区经济的竞争力。例如,南海经济发展的特征是所谓"六个轮子一起转",即"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层次一起上"。三大产业即指一、二、三产业,六个层次原指县、公社、大队、生产队、联合体、个体私营,即后来的市、镇、管理区、村、联户和个体私营经济。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创造了一个混合型经济灵活发展的机制,从而广泛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使各种经济成分能够有机地共存于一个经济体系中,为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环境,客观上也为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从而有利于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多元化和所有制结构多样化的格局。党的"十五大"指出"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南海的非公有经济发展更加如虎添翼,整体素质和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许多非公有制企业甚至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到技术密集型,从小企业发展到*企业集团的"脱胎换骨"式的蜕变,实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飞跃。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使*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得以大规模投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适应经济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企业包括*公司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竞争力。  3、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珠江三角洲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也形成了彼此之间有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东莞、顺德、南海、中山"广东四小虎"为例,东莞通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以及通过"三来一补"企业的技术、规模、制度升级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顺德则依靠以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为主,以集团企业和集团经营为主,以产值上亿元的大企业为主,以技术进步为主即"四个为主"来发展本地区域经济。南海的发展模式注重一个"活"字,强调"几个轮子一齐转","三大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共发展,六个层次(市、镇、管理区、村、联户、个体经济)一齐上"的均衡发展方式。中山的发展模式则以地方国有企业为核心,通过投资多元化和股份制改造形成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同时,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特征也表明:第一,一个地区的发展模式是在本地区特定的经济、社会、人文环境下形成的,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于各地区的发展模式。例如,虽然珠江三角洲各地区的发展模式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应该去模仿某一个发展模式,而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第二,一个地区的发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变化,本地区的发展模式也应该相应地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东莞在80年代通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到90年代则利用技术和企业的升级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  4、以建设"文化经济"为枢纽,积极主动融入珠三角。  实践使人们发现,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明显的"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现象,过去常常分离的文化因子和经济因子日趋融合成一体,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顺应这一趋势,加速文化力与经济力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仅是发展"文化经济"的重点,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市*审时度势,抓住赣州与珠三角山水相连、人文相近,具有的区位、人文、交通等资源方面优势,提出大力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首先是对接珠三角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潮流,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符合赣州与珠三角两区域"文化经济"发展趋势。因此,加强与珠三角区域"对接"与"融入",必须以建设"文化经济"为枢纽,通过建设"文化经济",积极、主动、有序、有效地融入珠三角区域。  一是抓紧建立和完善*、市*提出的"*法规、金融服务、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产权***、口岸服务、技术标准、社会保障"等为内容的"十大体系",强化"制度行为文化"方面的"对接",以加快机制和*的对接。  二是遵循产业分工与互补规律,加快产业对接。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土地、资本、人力、技术资源等经济要素,研发、营销、制造、物流等生产环节,区位、成本、人才、信息、服务、环境等基础条件,对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实践表明,只有这些要素与环节的综合投资成本最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才能得以加快发展。与珠三角的对接要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整合,加强对接互动,利用赣州与珠三角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性、层次性和互补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和资源等优势,借助珠三角经济板块的发展平台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做大自己的经济平台,增强经济实力。  三是建设"文化经济",除了重点在经济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教育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健康产业和休闲产业等文化产业,加大文化产业向其他产业的扩张和渗透,把文化和经济高度融合起来,发展文化产业,既要科学规划和调整区域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布局,又要实行内源型和外源型并重发展的方针,发展一批文化内涵丰富、附加值高的文化产业,从而达到"文化"与"经济"的完善融合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