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价上升时,利率效应使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对不对?

默认分类 未结 1 1917
_EvenSion
_EvenSion 2023-03-21 17:46
相关标签:
1条回答
  • 2023-03-21 18:14

    当物价上升时,利率效应使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是对的,当物价上升时,总需量将会减少。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价格上升时,同样数量名义货币的价值就会下降,不足以购买和以前相同数量的商品和服务。为了将以实物形式体现的所持有货币数量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人们将会希望持有更多数量的名义货币(物价水平效应)。因此,物价水平的上升将会导致每个利率水平下的货币需求量随之增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利率上升。举一个例子:设想你把1000元存入银行,银行每年支付你10%的利息,一年以后,你可以提取1100元。问题是,你比一年前更富有吗?从货币的绝对数量来说,你确实更富有;但是要以实物来衡量,就未必。因为你还必须知道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假如通货膨胀率是10%,那就意味着在你的银行存款增加的同时,物价也在同比例地上升,一年后,你用1100元所能购买的东西和你在一年前用1000元所能购买到的东西一样多,你的生活质量维持在去年的水平。假如通货膨胀率是15%,那表明你存款的决策还没有当初把钱换成实物更英明。这个说法实际上是西方经济学里的供求理论解释的,就是说在完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价格与需求是如何相互决定和影响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市场资金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同时市场需求就会下降,因为利率越来越高贷款成本就越来越大,能够愿意承担如此高利率的借款人就越来越少,所以,当利率越高时,货币需求量就减少了。相同的道理是,当市场的货币需求时增加时,市场利率就会提高,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上面的假定是市场需求与价格由于自动调节机制而达到新的均衡,货币需求量增加导致市场利率就上升、市场利率上升则会增加市场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导致货币资金的供给大于需求、从而导致市场利率下降,最终达到市场资金供给需求与市场利率的再一次均衡。以我国的住房贷款利率为例,理论上如果认为我国货币供求与贷款利率的平衡点是贷款基准利率,那么,如果住房贷款的利率超过了基准利率,即银行的贷款利率上浮了,人们购买住房的意愿就下降了,贷款的需求就下降了;当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开始下浮时,人们的买房热情提高,购房贷款的需求就增加了。

    物价上升,说明流动在市场上的现金太多了,要提高利率收紧银根,这时由于透资的成本增加,所以投资会减少。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