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有什么由来?

默认分类 未结 1 1623
0o莪蕞拽卜o0
0o莪蕞拽卜o0 2023-11-27 10:08
相关标签:
1条回答
  • 2023-11-27 10:33

    农历八月十五日,上海人很重视这个秋节。由于这一天正好处于秋季当中,所以叫中秋节,又叫仲秋,团圆节、八月节等。

    中秋赏月吃月饼,是上海人风俗中很有传统意义的食俗之一。苏东坡有诗句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说明北宋时候已经出现这种圆形似月、内含美馅的食品。相传元朝末年,人民无法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剥削***,要举行起义,由于统治者监视严密,不能公开约会,于是利用中秋节各家都吃月饼的机会,在饼馅中藏着写有约期起义的小条子,广泛分送,大家就如期响应了。

    中秋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中丹桂,喝些桂***酒厂是上海人在中秋节饮食风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仅作为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种,有供人观赏和享受价值,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援北斗兮酌桂桨”,“奠桂酒兮椒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表明我国很早时候起就用桂花酿酒了。上海每到中秋前后,店肆中卖桂花酒的生意总比平常好得多。上诲人喜食挂花,将桂花作为食品制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盐浸渍桂花,长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或者在制作糕点时,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烧食汤山芋、糖芋艿时撒上一撮,***香俱美。还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时加些进去,称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欢吃糯米桂花甜酒酿。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月饼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旗旌等装饰。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在农村,中秋节祭祖,往往几家合在一起行事,这在旧俗中叫做“青苗会”。农民还将中秋天气和年中收成等联系在一起。据说中秋月明,则来年岁熟,宝山县有谚语:“中秋月朗来年熟。”如果中秋夜多云或雨而不见月亮,会影响到第二年的元宵,说是终宵雨雪,灯节也会大为减***的。上海县、嘉定县有谚语:“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奉贤县的谚语则说:“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灯。”

    说到祭月,我首先想到的是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描写的第一只开化的古猿—***者。虽是科幻小说,但也从侧面印证了人类对日月的情感决定了古猿与其它动物的不同,从而在某一方面决定了人的进化。后来,人类社会初具规模后,这种***情怀也演变成月亮崇拜。排名古代中国十大神兽第二位的是太阴幽萤,太阴就是道教兴起后对月亮的称呼。由此可见,月亮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太阳。而祭月就源于上文中的月亮崇拜,后来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家称为‘夜明之神’,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嫦娥,称之为月姑或月姐。

    周朝,每年秋分时节,天子率群臣祭祀月神,《礼记》中,“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日以夕”,讲的就是祭月。祭月的具体流程比较繁琐,会发在后来的文章中。由此,祭月成为皇家*。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祭月,在明清时形成完备的规格与体系。具体流程如下:在园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中秋“烧斗香”是上海及江南地区中秋节最热闹和隆重的仪式。香斗一般是由香烛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似斗,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亭台楼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旗旌等装饰,“斗香”扎成三层,香排列整齐,每层还插上小红旗,扎好后看起来很壮观。

    烧香斗,有为家人科举夺魁祈福之意。清人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中秋赏月竞开筵,月饼堆盘月样圆。礼斗香还烧大斗,南园向最盛香烟。”说的就是这种情景。“踏月”之夜走三桥在江南水乡,中秋夜水中看月,也是中秋节之夜的民俗活动之一。

    苏州有“石湖看串月”,老上海有“石梁夜月”,毫无例外地成为江南中秋夜的保留节目。老上海的“陆家桥”,指的是明代弘治年间进士陆深捐资建造的石桥,又叫作“万云桥”“学士桥”,桥身高二十四级,有环洞三只,中秋夜月影斜穿环洞投到水面被叫作“串月”,成为一处胜景,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观看。

    苏州的“石湖看串月”,也是指月亮偏西时洒下的光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波光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为了看这一年一度的胜景,大批游客近悦远来,租船、占位置,等待“串月”的出现。“夜半潮声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河亭”。老上海中秋节之夜还流行“踏月”之俗。踏月,也叫“走月亮”“走百病”。

    王韬《瀛壖杂志》说:“夜间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园亭,人静更阑,犹婆娑月下,谓之‘踏月’”;宝山人周兆鱼《潜溪杂咏》也写道:“走过三桥风露重,凉痕怕涴藉丝裙。”看来,走月亮是女子中秋之夜的保留节目了。

    苏州的同里古镇,一定要走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三桥,因为它有这样的寓意,民众俗信通过走月亮的方式可以除病延年。清袁学澜有《姑苏竹枝词》专为形容这一民俗:“中秋共把斗香烧,姊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夜空晴朗,经过精心打扮的妇女们一道出门,迎着染桂花香的秋风默默向月亮女神倾诉心愿。这种习俗,就是在今天也很有诗意。

    起源于周代,《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在园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就是古代皇帝为了统治皇权,弄了一个信仰,就是月神,保佑我们月亮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

    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

    那些都是为了祭奠失去的亲人,也是一种思念和留恋

    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

    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

    起源于周代,《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