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所有乐器,以及详细介绍 尤其是筑

默认分类 未结 1 1478
③厘米蔚蓝
③厘米蔚蓝 2023-03-21 21:40
相关标签:
1条回答
  • 2023-03-21 22:16

    一、古琴 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三千多年前已盛行。琴面装有七根弦,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按五声音阶排列。琴面还嵌有十三个琴徽,以标识弦上音位而用。演奏里右手拨弦有散、泛、按三种音***变化。散声以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泛音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按声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音高并能奏出滑音、颤音或其他装饰音。此外还能演奏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有关古琴的文献记载及传谱浩如烟海,是我国古代音乐的珍品。 二、埙 古代吹奏乐器,形似梨,用陶土烧制而成。最早出现于约七千年前,大部分是二音孔和三音孔,至殷商时期的五音孔陶埙已能吹奏七声音阶和部分半音,发音古朴醇厚而悲壮。 三、筚篥 亦称“芦管”“茄管”。已有二千年左右的历史,起源于西域,后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有大小筚篥,桃皮筚篥及双筚篥等多种形式。隋唐至宋元时盛行全国。宋代教坊十三部中有筚篥部。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在诗行中常有细致的描述。 四、古琵琶 琵和琶是古代两种不同演奏手法的称谓,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所以远在秦汉时期,对类似这种演奏手法的乐器一般地把它们概称琵琶。以后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定形为一种半梨音箱,曲项四弦,置胸前演奏的琵琶。琵琶是中国弹拨乐器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乐器,既能表现气势磅礴的古战场气势,也能表现花前月下缠绵的思念之情。 五、古筝 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秦地,故史称秦筝。汉晋以前十二弦,唐宋以后增为十三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十五或十六弦。按五声音阶定弦。传统演奏技法:用右手大、食、中三指弹奏。用左手食指、中指或无名指、中指按弦,以取得“按、颤、揉、推”等变化音。 六、箜篌 古代弹拨乐器,盛行于汉唐时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明代以后渐少使用。现改革的箜篌有三十七根弦,擅长演奏划音,吟音,揉弦等手法,表现力极为丰富。 七、洞箫 单管竖吹,汉***始盛行。古代箫多为竹制,但也有玉制或瓷制的。上端利用竹节封口,在封口处开半椭圆形吹孔,音量较小,音***娓婉清雅,以夜阑更深之际乐声幽美悦耳著称。 八、编鋩 又称鋩锣,是古老而极富有特***的民族定音打击乐器,由响铜铸成,锣脐为乳突状结构,锣面呈拱型。编鋩由三十二面鋩组成,音***浑厚洪亮,富有魅力。 九、篞 古代音区较低的笛类乐器。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释乐第七》记载:“大管谓之簥,其中谓之篞,小者谓之篎。“音***低沉,悲切动人。

    远古时代,我国曾有一击弦乐器——筑,《汉书·高帝纪》中对它的形制进行了描述:“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此乐器为先秦时代的古乐器,源于我国南方,其声悲亢、激越,在民间广为流传。 《战国策·燕策》记载,荆坷西刺秦王,太子丹易水送别,好友高渐离击筑,荆坷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又《史记·刺客列传》载:高渐离铅置筑内,扑击秦王末中被诛。这两个故事都有筑的记载。令人遗憾和迷惑的是,筑乐器自宋代以后,便失传了。干百年来是只见记载,不见实物。但这一失传之物,于1993年忽然在长沙河西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中发现。文物界称这一发现为新中国40多年以来乐器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学术界称这一筑为“天下第一筑。”与它同时出士的有还有吹、打、弹乐器——琴、排策、编碧,而筑为拉弦乐器。也就是说,筑的重新出现,还改写了我国的音乐史,将原有的中国拉弦乐产生于唐朝以后的历史,提早到了汉代。 远古时期,先民的娱乐生活和宗教生活是结合在一起的。史载:湘楚之地“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正是这种风俗,产生和形成了湘楚大地上的民间宗教音乐——巫音;巫音又发展成为楚声。楚声的代表乐曲《九歌》,就是一组民间祭神的乐歌。该乐歌共 l l曲,从《东皇太一》到《国殇》10篇,每篇祭一个神,最后一篇《礼魂》为送神乐曲。这组乐歌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在湘楚大地上流传,后经屈原搜集整理得以保存下来。乐歌虽以祭神为主,但通过祭神,表现了湘楚大地上的长沙先民热爱生活、热爱生产、追求幸福的思想,特别是《国殇》一典,豪放悲壮,表现了卫国英雄勇武不屈的高尚品质,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积极和进步的意义。 春秋战国以后,民间宗教音乐开始由娱神转向娱人。一方面进入宫廷,成为以管弦乐为主的“丝竹”音乐;一方面仍存留于民间,成为以管乐器和击乐器为主的“吹打”音乐。长沙地区地道的民间音乐,正是以管乐器和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吹打”音乐。纵观它的发展史,可将它分成3个时期:第一时期为丝弦音乐传人以前(元、明以前)的粗吹锣鼓时期,乐器主要由管子等吹管乐器(元代以后加琐呐)和打击乐器组成;第二时期为丝弦音乐传人之后(元、明时期)的细吹锣鼓时期,乐器主要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第三时期就是(明、清以来)至今仍在沿用和发展的综合吹打乐时期,它是粗、细结合,演奏起来,音响刚健,风格粗犷,既善于表现威武雄壮、波澜壮阔的场景和热烈火炽的情绪,又善于刻划肃穆、庄严、宁静的意境和轻***泼的情趣,其表现力十分丰富。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