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祠的由来

默认分类 未结 1 1990
___Erst
___Erst 2023-03-22 05:28
相关标签:
1条回答
  • 2023-03-22 06:10

    晋祠创建于西周(前11世纪)时期,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

    现存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

    保存在***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

    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扩展资料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

    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殿四周围廊,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和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宋代建筑鱼沼飞梁,造型奇特,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在世界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金代建筑献殿,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殿、鱼沼飞梁,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国宝建筑。

    ***殿内的43尊宋代彩***泥塑,是反映中国宋代宫廷人物的现实主义作品。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晋祠现存碑碣中,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和武则天亲自作序的《华严经石刻》最为珍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祠 (山西古建筑群)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据《史记·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史记·晋世家》记载:公元前1042年“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这里所说的唐国,乃是古帝尧陶唐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唐叔虞死后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曾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晋世家传位35代,由于韩、赵、魏三卿分晋,公元前369年晋国陨没,历时共约670年,历史不可谓不长。而唐叔虞祠的建造正是因应了西周宗法制度的需要,且因枕峰峦而际晋水,晋祠也便由此而得名。《晋祠志卷第七.祭赛》曾经这样绘声绘***地描述了当时晋祠祭祀活动的盛况:“晋祠神庙虽多,而列入祀典奉常有司岁时飨者,惟***庙、唐叔虞祠、水母庙、王恭襄公祠而已。”在“周公摄政”期间,实行土地分封制,把周室子弟,族属功臣,根据军政需要,分别封给一定的土地去做诸侯。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晋世家》一篇中,用一段“剪桐封弟”的故事,详细记载了周成王的胞弟虞被封为唐国诸侯一事。成王继位初上,唐国发生武庚叛乱,周公亲自带兵到唐国平息了叛乱。此后的一天,成王与弟弟叔虞在院子里做游戏,成王随手从地上拾起一片梧桐树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叔虞说:给你这个玉圭,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站在一边的史佚听到了,就请成王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分封大典。成王说:“我是和叔虞做游戏呢!”史佚却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就要用史*载他,音乐歌舞庆贺他,典礼成全他。”于是成王就把叔虞封到唐国做了诸侯。叔虞来到唐国以后,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从此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七百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一人为了纪念他,就选择了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因境内有晋水流淌,于是,将国号“唐”改称为“晋”,祠堂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一书中,对当时的晋祠做了这样的描述:“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由此可见,早在1500年前,晋祠就具有相当规模了。祠内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100余座,其中,宋建***殿、鱼沼飞梁,金代的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年或472年?——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北齐文宣帝高洋,***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则退处次要位置。晋祠内建筑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结构壮丽而整肃,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筑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建筑楼阁林立,小桥流水,亭榭环绕,一片江南园林风光。祠内建筑由东向西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殿,其北为唐叔虞祠、昊天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严密,既像庙观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宫苑。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位于***殿左侧,树身向南倾斜约与地面成四十度角,枝叶披覆殿宇之上,因形似卧龙故又称“卧龙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赞叹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苍劲挺拔,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这些古树年代久远,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浓荫四布。郁郁苍苍的古树和晋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楼阁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景***异常优美。

    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夑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晋国。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立设,以祭祀叔虞。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晋祠。晋祠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又一次扩建。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依山枕建正殿,是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其母邑姜亦供奉于正殿之中。熙宁年间(1068——1077年)封邑姜为“顕灵昭 济***”,遂有***殿之称,后来唐叔虞祠堂迁于北侧,形成今日格局。 源自百度百科:晋祠

    晋祠附近的人坏的很,他麻痹,在路边挡车 说前边停车场满了,二十,前边三十 ,钱一交 回来是罚单贴上了

    晋祠创建于西周(前11世纪)时期,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现存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罕见精品。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扩展资料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殿四周围廊,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和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宋代建筑鱼沼飞梁,造型奇特,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在世界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金代建筑献殿,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殿、鱼沼飞梁,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国宝建筑。***殿内的43尊宋代彩***泥塑,是反映中国宋代宫廷人物的现实主义作品。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晋祠现存碑碣中,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和武则天亲自作序的《华严经石刻》最为珍贵。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