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有哪些?

默认分类 未结 1 1148
0冥界之主0
0冥界之主0 2023-03-25 05:20
相关标签:
1条回答
  • 2023-03-25 05:46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1]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民族特***的文化遗产,它是依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时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向前15度为一个节气;围绕一圈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由于太阳在黄道上每天移动的快慢不均匀,冬至前后移动快些,夏至前后移动慢些,古人便创造了“定气法”来规定节气的具体日期。“定气法”使春分、秋分一定排在昼夜平分这一天,将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分作二十四段,分配在阴历十二个月里,每月月首称为“节气”,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12个节气;月中称为“中气”,有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等12个节气。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转化。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我国是最早的农耕发达国家之一,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视天时的作用。《韩非子》中说道:“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北魏贾思勰在其所著的《齐民要术》中也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天时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天”是什么呢?按现代的说法,“天”指的是宇宙和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大气层中出现的种种气象现象,阴晴冷暖、雨雪风霜,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  比如,今年五谷丰收,我们说“老天爷帮了忙”;要是减产歉收,我们就说“老天不开眼”。从农业生产角度看,“天”指的是气象条件,说得确切些,指的是农业生产的气象条件。天时的“时”,农业活动的“时”,不是简单地指时间历程,它要求能反映出农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详情]     

    二十四节气的传说

    关于二十四节气,各地有很多民间传说,其中一个传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浪子,家中颇为富有。可这浪子不知时令节气,不好好种田,成天只知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坐吃山空,把父亲留下来的一份祖业吃光了,后来只好向亲戚借贷。  时间长了,亲戚都不理他了。他只好向舅舅借衣服去当,把舅舅仅有的几件衣服也当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件稍值钱一点的棉袄了。  正月初一这一天,浪子名为上门给舅舅拜年,实际上就是为了借这件棉袄。一看舅舅把棉袄穿在身上,天气又是那样的冷,也没好意思开口让舅舅把这件棉袄脱下来。  好不容易等到到了二月份,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要借棉袄,就说:“二月二十八,冻死鸡和鸭。”浪子一听,没  [二十四节气的传说详情]     

    二十四节气歌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 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 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这就是尽唱农时节令的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战国时已经齐备,它把一年分为二十四等份,平均十五天稍微过一点设一个节气,它反映了太阳一年在 黄道上运动的24个特定的位置,所以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一  [二十四节气歌详情]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是中国的独创,是我国宝贵的农业遗产。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早在27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用直立的竿子观测日影,定出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古代还用北斗星定节气,黄昏时斗柄指东为春分,指南为夏至,指西为秋分,指北为冬至。到2100年前的秦汉时代,二十四节气的发明已臻完善。  二十四节气在有些建筑上也有显示。北京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祈年殴是世界建筑史上最完美的古代建筑珍品之—‘,祈年殿与节气也有联系。祈年殿高38米,直径30米,殿的结构上没有一砖一瓦、一铁一钉,完全是木质结构,都以榫(sfin音笋)卯相扣。殿内12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详情]     

    二十四节气谚语

    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流传于民间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它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日常生活积累的机智*悟,一是对生产劳动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两者都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即兴发挥。而这些智慧的火花,又通过民众的加工与完善,以通俗化、幽默化、‘直白化的,口语形式,在民间交口相传,代代相承。  二十四节气民间谚语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活动总结,将这些实践经验变成谚语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形式。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立春之日雨淋琳。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白  [二十四节气谚语详情] 

    参考资料

    24节气网:http://www.24jq.net/

    秋高气爽、春华秋实、五黄六月、滴水成冰、铄石流金、雪虐风饕、清明佳节、月明中秋、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皓月千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民族特***的文化遗产,它是依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时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向前15度为一个节气;围绕一圈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反过来它又服务于农民的耕耘、播种和收获,因而推算并预报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我国农历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据古*载,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很有把握地利用土圭(就是直立于地面上的一根杆子)测量日影长短,确定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了。确定的根据是:一年中,中午土圭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中午影子最长的一天为冬至;由夏至到冬至和由冬至到夏至的过渡中,土圭影子适中、昼夜平分的两天为秋分和春分。

    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的详细介绍:

    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