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把冬天的冰留到夏天来用的,是怎么做到的?

默认分类 未结 1 489
①顆☆星飘过
①顆☆星飘过 2023-03-17 11:57
1条回答
  • 2023-03-17 12:14

    古代用冰窖储存冬天的冰,还有少数使用冰箱以及用硝石*。但这样的制作成本非常高。

    每年到了非常冷的时候古代的人就开始凿冰,因为这个时候的冰最硬而且最不容易化,凿冰也是有所讲究的,一般凿出来的冰会被修整的四四方方,并且每个冰块都是有尺寸的要求的,因为这样才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冰窖的空间,存储更多的冰块,以此来节约一点成本。

    古代的冰窖都建在寒冷阴凉的地方,深入到几十米深的地底下。藏冰前先使用稻草和芦席做铺垫,把采好的冰放在上面之后,就在冰上覆盖一层树叶,作为保温的材料,然后紧接着就密封窖口,等到来年享用。因为冰的数量极少,所以只有一些贵人和和皇宫内的***者能够使用。在外面基本上是买不到的。

    这样的存储必然还是有冰会融化,融化量大约在存储量的三分之二,所以那时候古人就会将藏冰量提升到所需量的三倍左右,以此来备不时之需。

    古代其实是有“冰箱”的,只不过这种冰箱是一种古代的智慧冰井,古书上说,冰井跟冰窖原理相同,深埋于地下并且密不透风。

    这种“冰箱”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直接放入冰块来使温度下降,用以冰镇食物。通常都是一些大户人家,他们用作建造冷饮和蕴藏食物,用冰储藏食物的器具通常都是有夹层或者是上下层构造的金属器具,一层放冰,一层放食物,和如今的冰箱结构差不多。

    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之间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将温直至结冰。正式受此启发。

    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明清时代南方有些地方有一些*厂就是按照这个建造冰的,是以这种做法通常在南方冬天时不能够轻易获得和蕴藏冰的地方才会使用,北方通常不会用这种做法的。

    他们先是挖一些比较深的地窖,要么就是把冰放在一些比较寒冷的地方,放进去之后中间温度高了也会融化一些,但是到夏天还是有大部分可以用的。

    挖一个很深的地窖,在周围铺上隔热的稻草,然后再把冰块整齐的放在地窖里面,到了夏天,中间部分的冰块也会得以保存。

    还是有一个技术性的,挖比较深的坑,把冰放在里面,大量的冰放在里面就会保存下来

    古代的人会挖冰窖来储存这些来自冬天的冰块留到夏天用,所以古代人也是非常聪明的。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