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起点是什么

默认分类 未结 1 962
___耐撕Nice___
___耐撕Nice___ 2023-04-19 08:59
相关标签:
1条回答
  • 2023-04-19 09:52

    1、简单的说:思维起点是指学习和认知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相关知识与能力。2、学究气的说:思维的起点分两种 自然起点与逻辑起点 思维的最基本形式就是判断,而任何判断都离不开判断的主体(它是判断的思想意义之所在),判断的对象(它是判断的认识价值之所在),判断的自身逻辑序列(它是判断的逻辑性能之所在)这三重规定。也就是说,在人的逻辑思维中,任何判断,当它作为主体的论理识别和客体的符号体系而出现时,它同时不能不是它自身(自体)的逻辑序列;任何思维方式都是建立在主*约,客体规范和观念权衡这三者互相结合成的灵活性结构上的。 正是这思维的三重规定构成了思维的三重逻辑基础,也揭示了思维在逻辑上不得不受自然界(自在逻辑基础),社会(自为逻辑基础)和思维本身(自在又自为的逻辑基础)的存在形式所制约。 那么,思维的自然起点是什么?显然是关于主体的心理本位(感知觉记忆与情绪)和思维的自身因素之一,即作为思维意识依据的观念自身而非稳定的本质性逻辑因素。因为感觉是表象的和被动的,观念是想象的和主动的,前者是思维最直接最基础的心象手段,后者是思维的最重要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手段。显而易见,思维的逻辑起点就是关于客体的抽象和思维的自身逻辑约束。问题在于,抽象不仅是逻辑手段还是一种心理能力,因此,它也是一种心象手段。因为所谓抽象即是对现象的抽象,也是对本质的抽象,它是运用表象和想象对于对象的某种单纯规定性的分析选取之象的把握,是对“象”进行单意抽取后的化象为意,因此抽象比象更概括更贴近本质,但仍然可感可念,只是比较单纯模糊罢了,它们常以词为记号表示出来并结为概念,而思维正是凭借其抽象的可感性和有象性,对其加以区别的。3、中国思维是感觉的,是有具体的情景引发的思维。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由水的流逝引起的思维。老子说“上善若水”也是如此。这就是中国思维的特点,由具体事件展开思维。在西方就不是这样。西方哲学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观念体系,不是由具体事件引发,而是由观念引发的思维。就是说西方哲学已经完成了对事件的厘清,对事件催化为概念,以概念形成观念。以逻辑的思维展开思维的过程。中国人的思维是感性的,从物体,事件触发的。概莫能外。似乎是物体的,事件的起点取得了思维的第一的权威真实,但是在接下来的思维是什么过程呢?中国人的思维的过程都是忽略的,只是一个突兀的结果。别人不知道他思维的过程,孔子,老子的思维过程都不明确。这使他们的思维很玄妙。很神秘。没有过程的一切都给人以神秘感。中国文化有很强的神秘感。在中国传统的思维中,实事求是,格物致知都是以具体的东西作为起点的;而现代化是以“概念”作为起点的。西方思维的“概念”联系,而不是“物”的联系。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却是现实的,不是叙说的。概念具有抽象集中,萃取同类的特征。概念把时空打破,把具体物的局限性打破,所以,概念突破了传统思维的经验的,感官的,实证的,变为先验的,非感官的,难以实证却必然发生的。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开阔性。人的思维如果还处在具体物的沾滞中,怎么能够知道未来?其他?怎么能广延?思维触角怎么伸长?除非进入形而上学。中国人对于形而上学是很难的。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进入形而上学的阶段。西方人对于形而上学的理解力也在提高。也能理解非感官的,概念的存在是真实的存在。现实世界,和形而上学满足了人类知性。仅仅物的世界还不能满足知性。因为人类知性是很贪婪的,要知道一切未知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潜意识的,抽象的,飘忽不定的,难以言说的。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