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意、象、法三个角度赏析诗词

默认分类 未结 1 1300
_EvenSion
_EvenSion 2023-04-30 09:17
相关标签:
1条回答
  • 2023-04-30 09:35

    语言层面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意象层面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联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这也就涉及诗歌所选定的意象与它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融合问题。意象与意义常常不可分。意蕴层面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读者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这里还有一些方法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 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一抒情手法⑴直抒胸臆⑵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二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 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三修辞手法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 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 (情)。】B语意双关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 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 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⑼反语,讽刺。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 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 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五、看意象⑴柳“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⑵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⑶菊花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⑷梅花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⑸松坚贞、高洁的品质。⑹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⑺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⑻杜鹃鸟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⑼鹧鸪鸟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⑽寒蝉悲凉的同义词。⑾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⒀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⒁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⒂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⒃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⒄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⒅羌笛凄切之感。⒆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⒇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六、答题的格式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