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拳的由来

默认分类 未结 1 570
0添加烘焙培训
0添加烘焙培训 2023-03-18 21:12
相关标签:
1条回答
  • 2023-03-18 22:19

    1、由来一

    咏春拳的创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五枚师太将禅武结合,最终创出一种适合女性演练的的实用功夫——咏春拳。

    之所以用“咏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学心得的结晶体现。如简单的一个“咏”字的右半边“永”字的点、横、折、竖、勾、挑、撇、捺,就暗藏着咏春拳的拳理与招法。

    2、由来二

    与清廷“火烧少林寺”有关。当时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复明”遭到围剿。少林古刹也被官兵一把火烧成废墟,只有5个绝顶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来,其中一个是五枚师太。

    她在南少林鹤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术,并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严咏春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拳术,后称“咏春拳”。

    3、由来三

    福建泉州严咏春观蛇鹤相斗有悟,融合永春一带拳术和少林搏击技法而自创。

    扩展资料:

    永春拳的传承

    1、梁赞(赞先生)自随华宝习咏春以后,他即感到咏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无一不是上乘之法。梁赞约于1870~1890年在赞生堂内收徒授拳,将其毕生所学重新整理。

    然而,梁赞并不公开授徒,始终以行医为业,因店务缠身,他只收了几个关门***,未能广授徒众,所以并未令咏春拳盛极一时。能得其真传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璧外,仅陈华顺一人而已。

    2、陈华顺(华公)因找钱事业,常经过赞生堂,由于他知道佛山梁赞的比武事迹,时常从门缝里偷看自学。终于在39岁时追随已经62岁的梁赞学习咏春拳。

    梁赞去世后,陈华顺(于1901后)于莲花地大街缸瓦店内教授咏春拳术。然而咏春授拳之法与一般少林拳术不同,因它需要通过长期过手之练习,而过手之最佳练法,需由个别教授,故未容多教。

    3、陈汝棉8岁时始随父亲陈华顺习咏春拳,由于自幼耳濡目染,加上数载勤学苦练,陈汝棉很快便有相当根底。技成后,在佛山西便巷“陈氏宗祠”开设医、武馆授徒兼医治跌打伤科。

    因拳法出自其父,故求技者众多,除传子陈家新、陈家廉外,咏春名师区康、招就等皆出其门下。1932年后陈汝棉到广西梧州设馆,挂匾日“佛镇陈馆”,后又在贵县广收门徒,其拳法拳技为人称道,时人称“两广陈汝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春拳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而发展至今的咏春拳实质上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于广东佛山,但是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再则就是野史小说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法就互有出入,故有关咏春拳的起源由来,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说法说法一:咏春拳的创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五枚师太将禅武结合,最终创出一种适合女性演练的的实用功夫——咏春拳。之所以用“咏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学心得的结晶体现。如简单的一个“咏”字的右半边“永”字的点、横、折、竖、勾、挑、撇、捺,就暗藏着咏春拳的拳理与招法。说法二:与清廷“火烧少林寺”有关。当时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复明”遭到围剿。少林古刹也被官兵一把火烧成废墟,只有5个绝顶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来,其中一个是五枚师太。她在南少林鹤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术,并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严咏春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拳术,后称“咏春拳” [4] 。说法三:福建泉州严咏春观蛇鹤相斗有悟,融合永春一带拳术和少林搏击技法而自创 [4] 。说法四: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5] 。说法五: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春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咏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一尘庵主所创。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咏”字改为“永”“泳”。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5] 。说法六: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至善禅师。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

    永春拳是南拳一种,永春拳得名于福建少林寺的永春殿,因当年少林寺所习拳术甚多,故形成了今天流派众多的少林拳,寺内不同拳术教授地点也不同,其中有罗汉堂、般若室、永春殿、达摩院等多处。当年永春殿所教习的少林拳就是流传到今的永春拳。公元1795年,帝以赐御酒为名追剿少林***,将福建少林寺烧成一片瓦砾,只剩下永春殿后座一角。至善禅师、洪熙官、黄坤三人当时云游两广,幸免于难。至善禅师为逃避清兵追捕而隐于广东佛山、清远一带,后匿藏于佛山琼花会馆,并随戏班坐红船落乡当伙工,为纪念永春殿和三人逃生,故把这套拳术取名为永春拳。后因在东莞抱打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为避祸而将“永春拳”的“永”字改为“泳”、“咏”,直到清末才正式复名为“永春拳”。***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永春拳传于红船中人黄华葆、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梁赞先生在佛山筷子街杏济堂开馆授徒,他白天替百姓治病,晚上在店内传艺,前来求技者甚众。梁赞将拳技传授给儿子梁壁、梁春,首徒有陈华顺(找钱华)及***何贵(猪肉贵),刘奇(***奇),李华(木人华)。当时陈华顺身材高大且手法柔纵刚发,收放自如,很受赞先生的青睐。赞先生根据找钱华的特点,而秘传了小练、大练、沉桥、标指、红沙手、伏虎拳、花拳、佛掌、行者棒、拦门寨刀、六点半棍法等多种对拆拳械功夫。陈华顺学成后,返回家乡杏坛东马宁设馆授徒,传授给儿子陈汝锦和儿媳黎妙显,***雷汝济、陈锡侯、吴仲素、吴小鲁、黎厚培、何见、陈孔大、何汉侣、叶继问等人。在诸多徒弟中,唯独儿子陈汝棉有鬼手貅棉之称且身手与己相似,故将赞先生秘传的功夫多传给儿子、儿媳。在1920年代,陈汝棉在佛山升平路西边巷筷子街开武馆时,其师弟雷汝济、陈锡侯、叶继问九人,以“永春国术社”牌匾作贺礼(此牌匾现存于东马宁陈汝棉故居)。在抗战、内战年代,汝棉夫妇归隐故乡,故赞先生所秘传功夫唯杏坛较为流行。此又是杏坛永春誉称正统拳依据之一。陈华顺把永春拳嫡传儿子陈汝棉,陈汝棉在佛山开馆授徒,将永春拳传授给儿子陈家新、陈家齐、陈家廉及***招就、甘绍才(铁麒麟)等。陈汝棉曾于广西设馆授徒,军政要人白崇禧参观“陈馆”,观看了陈汝棉父子表演的对拆,陈汝棉使出“*弹功”绝技,令白崇禧眼界大开,题赠“两广陈馆”馆名。 其后,陈家廉将永春拳传授给儿子陈国祥、陈国基、陈国超、陈国良及***梁继养、陈培、陈嵩、黄仁智、梁章潜、谭焕标、陈绩业等。永春拳由至善所传,由小练头,四门,红砂手,伏虎,桩拳,沉桥,标指,佛掌,花拳一路,花拳二路等拳法组成,包含行者棒、二字双刀、少林六点半棍法等器械套路。 永春派的入门拳是永春拳,与三拜佛及桩拳为主要套路。咏春拳是近代新兴及流行的中国武术。叶问于1950年代将咏春拳从中国*带到香港,于1968年成立咏春体育会。于1970年代起,梁挺率先将咏春拳介绍到德国,从此咏春拳在欧洲及北美洲发展。依据咏春拳一代名师叶问所述:清康熙年间,广东人严二因事被诬告,携女严咏春远徙四川大凉山脚。咏春年满15时,有当地土豪垂涎其姿***,前来*婚。大凉山白鹤观有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出身的五枚法师携咏春返山,授以武艺。咏春技成后返家击败土霸。咏春婚后将武艺传予夫婿梁博俦,其后梁博俦再传予梁桂兰,梁桂兰再传予黄华宝。黄华宝为栖身“红船”之粤剧演员,与曾获另一少林寺武僧至善禅师教授六点半棍的同袍梁二娣为伍。2人互相切磋武艺,彼此尽得所学,技法亦互相融合。其后梁二娣将技法传予佛山名医梁赞[4][5][6]。叶问长子叶准根据佛山永春拳的彭南陈述及研究,提出与父亲不同的版本:清雍正年间,湖北艺人张五擅长摊手(粤剧做手),人称“摊手五”。因故从北京*至佛山,组织红花会馆,教授戏曲及武艺。其拳术已经初具咏春拳的章法,经过近百年的流传和发展,历经严咏春、梁博俦、黄华宝、梁二娣等人的努力,咏春成为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拳术,至梁赞始发扬光大。

    是咏春拳,貌似是洪熙官的妻子咏春创作出来的。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