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文中什么叫宾语 定语 介词啊 请用简洁易懂的给我讲解一下 谢谢了

默认分类 未结 1 892
0o柳小兔o0
0o柳小兔o0 2023-03-19 06:01
1条回答
  • 2023-03-19 06:16

    首先,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两大块。你说的宾语、定语和介词不是一类。一、句法是从句子构成的成分来考虑,不同的词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成分。总共有六大类: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1、绝大部分的句子都包含至少一个动作,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宾语就是动作的承受者。举例来说:“ 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译为:“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在这个短句里面,“生”(生产、生育)是动作,而“庄公及公叔段”是动作的对象,所以就是宾语。2.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比如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其中“隧”是名词,“隧道”的意思,“大”就是定语,来修饰说明这个隧道的大小。二、词法是从词语本身的性质出发来考虑的。大体有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是有实际含义的词:名词、动词、形容词。虚词是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象声词。介词主要是用来:(1)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2)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分类就是8种:(1)表示时间,处所;(2)表示方式;(3)表示目的;(4)表示原因;(5)表示对象,范围;(6)表示排除;(7)表示被动;(8)表示比较。古文中一个介词的意思和作用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比如说“于”这个介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第一个“于”表示处所,“从”,青***是从蓝***里面提炼出来的。第二个“于”表比较,而比蓝***更蓝。既然提到了介词,补充关于宾语的一点就是介词后面的也是宾语,构成介宾结构。比如说“郑伯克段于鄢”。“于”是介词,表示处所,译为“在”;“鄢”是地名,在句子里是宾语。“于鄢”合起来构成介宾结构翻译成“在鄢这个地方”,成为句子的地点状语。

    宾语:就是动作的承受者;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介词:不知怎样形容,直接举例: (1)表示时间,处所:从 自 于 往 当 朝 向 至   (2)表示方式:按 照 依 经 过 以 凭  (3)表示目的:为  (4)表示原因:因  (5)表示对象,范围:对 向 与 同 给  (6)表示排除:除  (7)表示被动:叫 让 教 见  (8)表示比较:比 与 同

    参考资料:自己+百度

    宾语是动词支配的对象如“写作文”中的“作文”"蹲其身" 中的“身”是动词“蹲”支配的对象。用在名词代词前面起修饰*作用的词叫定语,一般后面有“的”与中心语连接,如“藐小之物”中的“藐小" ,“物外之趣”中的“物外”。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前与它们一起修饰*动词、形容词,如“在桌子上放着”中的“在”文言文中的“于”“为”“以”

    宾语: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宾语由名词、代词、不定式或相当于名词的词、短语来担任。当然,也可以由一个句子来充当,称之为宾语从句,所以一个句子中不一定只有一个宾语.英语的及物动词后必须有宾语。宾语一般放及物动词之后,它和及物动词一起说明主语做什么。说明,除及物动词有宾语之外,英语介词后面也要有宾语。另外,某些形容词如worth,careful等后也可有宾语。宾语有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之分。即指人的间接宾语和指物的直接宾语,这两个宾语统称为"双宾语"。表语:表语是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性质、品性、特征和状态的,表语常由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动词的-ing、从句来充当,它常位于联系动词(be,become,appear,seem等)之后。状语: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主要由副词担任。此外,形容词、介词短语、名词词组、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及状语从句都可以作状语定语:定语用来限定、修饰名词或代词的,定语是对名词或代词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短语或句子,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充当定语的有:主要由形容词担任。此外,名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短语以及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和定语从句等都可用作定语。主语: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表示句子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如“我写字”中的“我”,就是主语,它做出“写”这个动作。“写”则是谓语,而“字”是接受谓语“写”这个动作的对象,它因此被称为宾语,有的语法书也称它为“客体”或“受体”。主语可以用这些词类或形式来担任:名词、代词、名词化了的动词、形容词、分词、副词或数词等,动词不定式或不定式短语,从句,某些固定词组的第二格。谓语:谓语[predicateverb]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谓语由动词构成,依据其在句中繁简程度可把谓语分为简单谓语和复合谓语两类。不论何种时态,语态,语气,凡由一个动词(或动词词组)构成的谓语都是简单谓语。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字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

    第八节 特殊的语序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的顺序,“定语”则用在名词之前。 例如: 《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上面这段短文,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除了“赵氏求救于齐”一句中的补语“于齐”要译成状语放在“求”字之前外(“赵国向齐国请求救援”),其他各句几乎都可以按原来的语序翻译。 但是,古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语序,现介绍如下: 一、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就是指为了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如“光荣啊,人民的***!”“多美啊,祖国的山河!”但古汉语中谓语前置的现象更为常见。古汉语中的谓语前置句,主要用于感叹句和疑问句,通常在谓语后面缀以语气词。 1 谓语前置的感叹句 例如: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战国策•赵策》:“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吕氏春秋•去秋》:“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 谓语前置的疑问句 例如: 《论语•颜渊》:“何哉,尔所谓达者?” 《孟子•梁惠王上》:“何哉,君所谓逾者?” 司马迁《报任安书》:“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安在”即“在安 ”,意为“在哪里”) 等等。 二、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宾语无条件前置的情况较少。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有四种,下面分别加以介绍。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1)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的基本情况 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何”、“胡”、“奚”、“曷”、“安”、“焉”、“恶”、“孰”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必须前置,要求很严,很少例外。例如: 《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欺”是动词,“谁”作宾语时前置,名词“天”作宾语时不前置) 《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敬”是动词,宾语“谁”前置,“兄”不前置)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 《论语•子路》:“既富矣,又何加焉?” 贾谊《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胡”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庄子•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晏子春秋•晏子使楚》:“缚者曷为者也?” 《韩非子•难一》:“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孟子•离娄上》:“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荀子•劝学》:“学恶乎始?恶乎终?”(“乎”是介词,作用同“于”) 《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与”是介词) 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即助动词),那么疑问代词宾语要放到能愿动词前面。例如:《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动词后面的名词叫宾语,比如“怒而杀之”,这里杀是动词,后面的之代表一个人或物,是名词,因此充当动词的宾语。可以跟英语比照一下。而是连词,连接两个动词 怒和杀。介词也和英语一样,比如苛政猛于虎,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这里“于”就是介词,“比”的意思,表示比较。定语自然就是修饰名词的了,苛政中,苛修饰政,表示严苛的*。其实古文就像英语一样。使动,就是“使之如何”,意动就是形容词做动词:比如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这里“来”,意为“使之来”,是使动用法;安,形容词做动词,是意动用法。古文一共就那么几个算是语法的东西,比现代文容易多了,题也很有规律。

    参考资料:有分么??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