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的由来?为什么叫姑苏????

默认分类 未结 1 1358
∞虛╋僞ミ
∞虛╋僞ミ 2023-03-19 09:20
相关标签:
1条回答
  • 2023-03-19 09:57

    姑苏的由来大禹时代毕竟太久远,他在太湖地区治水的事迹,古代文献留下的记载不多。只知道当时他有两名主要助手,一位叫“胥”,是舜的农业大臣弃的儿子,另一位叫“冥”,是舜的民政大臣契的儿子。金友理《太湖备考》说,冥“勤其官而水死”,即是在治水工程中不幸殉职了,胥则在水灾弭平后,被尊为“水平王”。旧时消夏湾和马迹山分水岭都有他的祠庙,消夏湾庙内的几案都是石头做的,可见其古老。《太湖备考》引《毗陵志》说了奉祀他的原因:水平王,后稷庶子,佐禹治水,至会稽,诲人浚导,殁而祀之。汉王符《潜夫论》也说到了他:盖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胥被封于当地,想来是洪水退后,需要得力干部领导灾民重建家园。胥是***子弟,又经历了这次抗洪考验,于是被任命为当地部落首领。自后这一地区就以胥为名,称“姑胥”。“姑”的发音为辅音G,这是当地土语的发声词,无意义,常作专用名词的前缀词。姑苏山又名姑胥山,东山莫厘峰旧称胥毋山(见王鏊《姑苏志》),其得名都与他有关。《潜夫论》说“范蠡收债于故(姑)胥”,也即指此地。姑胥,《国语》、《史记》皆作“姑苏”,有人认为是“后世转音”(见《红兰逸乘》卷一),还有人认为“苏”的原字含“鱼”“禾”,表明此地是鱼米之乡,这都不确。姑胥又作姑苏,是因为古代吴、楚“胥”“苏”同音,如《左传》所称的楚国大臣申包胥,《战国策》作“勃苏”,就是例证。现在苏州人仍把“髭须”叫作“租苏”,也是古语的遗留。这就是姑苏的由来。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首领后,分天下为九州,姑苏属于九州之一的扬州。这个扬州不是今天的扬州市,《尔雅·释地》说:“江南曰扬州”,地方大得很,包括今日江苏、安徽长江以南地区和浙江、福建两省以及江西的大部。古扬州的情况《禹贡》有介绍,说那里到处长着竹子,青草繁茂,树木高大。不过土质潮湿,作为耕地是最差的,属“下下”等,即最末等,因此赋税也低,是“下上上”等,即第七等。关于缴税情况《禹贡》也有描述:贡物有黄铜、青铜、红铜、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兽皮、鸟羽以及木材,沿海夷人穿草编织的衣帽鞋子,用筐装着锦丝织品,把橘子、柚子包装起来,待命而贡。进贡的船只从长江、黄海直达淮河、泗水(李民、王健语译)。说的虽是全州,但也可看出当时苏州地区的水土环境、物产和运输情况。其中提到的沿海夷人原文为“岛夷”,姑苏先民即包括在内。禹约死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他在位时,大法官皋陶被推举为继承人。皋陶死在禹前,于是又推举皋陶之子伯益为继承人。可是禹去世后,伯益没有接上班,给禹的儿子启打跑了。启自立为部落联盟首领。自此原始公社制度解体,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姑苏地区也是如此,这从张陵山、草鞋山遗址发掘的墓葬中可以看到,几处墓内都有大量玉琮、玉璧等礼器,有的还有多名殉葬者的颅骨,表明墓主生前是拥有权力和财富的奴隶主。同时也表明姑苏人已告别生产力低下、必须抱成团才能生存的原始公社,进入了有私有财产的阶级社会。夏启四传到少康,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建立越国。当时的会稽在今山西茅津渡(见何天行《仲雍之国》),经无余的***开拓,深入到今钱塘江以南,把古扬州变成了越的领地。自此,姑苏地区归越王室的领主管辖。约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后,殷文化南渐,这从南京北阴阳营出土的商代卜骨和卜甲,也可得到证明。占卜术是当时的高级文化,但非中原所独有,姑苏地区也有人研究,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位研究者名“咸”,海隅山(今常熟虞山)人。他首创用蓍草占卜的筮法,比龟甲占卜来得方便,因此受到当局的重视。其时最高政务官是伊尹之子伊陟,他推荐咸担任“巫”,故称巫咸。“巫”是执掌祭祀和占卜的官,《周礼筮人》说:“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可知巫咸是中枢决策人之一。其时商帝太戊当政,王纲不振,诸侯都自行其是,不买太戊帝的账。经伊陟、巫咸的整顿,才恢复了中央的权威。可是三传到戋甲时,王权又衰落了。戋甲之子祖乙继位后,任巫咸之子贤为最高政务官。巫贤大概得到父亲的传教,经他设法加强中央权力,商王朝又得以振兴。这两位政治家死后都归葬故乡。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说:巫咸及子贤冢,皆在苏州常熟西海虞山上,盖二子本吴人也。这与《吴地记》所载基本一致,后者说巫咸墓在苏州平门外“东北三里”。平门最早叫“巫门”,即来源于此。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