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

默认分类 未结 1 1366
__myPast___006
__myPast___006 2023-03-19 21:13
相关标签:
1条回答
  • 2023-03-19 22:11

    出自黄宗羲的《学校》

    【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

    =====

    【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

    【完整译文】

    学校是用来培养士人的机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于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等等这些事情都要在壁雍举行,而是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都要经过学问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的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

    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揄扬过的,大家就全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过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军政等等,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士人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

    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摧辱.朝廷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士人,反而成了迫害士人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

    东汉的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可是居然还有将太学生干预政事看成是衰世的表现,其实东汉之所以灭亡,正在于抓捕党人,而北宋之所以灭亡,则在于将陈东、欧阳澈编管,从而破坏了学校所致,怎么反而责怪学校中人呢!

    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