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过三闾大夫庙》的拼音版是什么?

默认分类 未结 1 685
_leeweidong_
_leeweidong_ 2023-04-07 08:52
相关标签:
1条回答
  • 2023-04-07 09:33

    过三闾大夫庙

    拼音:guò sān lǘ dà fū miào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拼音:yuán xiāng liú bú jìn ,qū zǐ yuàn hé shēn 。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拼音:rì mù qiū yān qǐ ,xiāo xiāo fēng shù lín 。

    《过三闾大夫庙》是唐代诗人戴叔伦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

    该诗表达了对屈原的悲悯和同情。全诗抚今追昔,紧紧围绕“怨”字下笔,语言明朗,诗意含蓄,隽永深远,深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誉。

    创作背景:三闾庙,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根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诗人经过此地后,睹物思人,于是写下了这首凭吊诗。

    作者简介: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原文:题三闾大夫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译文:沅江湘江长流不尽,屈原悲愤似水深沉。暮***茫茫,秋风骤起江面,吹进枫林,听的满耳萧萧。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www.slkj.org/

    【guò sān lǚ dài fū màio】

    《过三闾大夫庙》

    【yuán xiāng liú bú jìn,qū zǐ yuàn hé shēn.】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rì mù qiū yān qǐ,xiāo xiāo fēng shù lín.】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赏析】

    此诗题一作《过三闾庙》,是诗*历中在湖南做官期间路过三闾庙时所作。三闾大夫庙:即屈原庙;屈原曾官三闾大夫。据《水经注》载,屈原怀石自沉的地方叫汨罗渊,后人为纪念诗人改称屈潭,并在潭北建屈原庙。地址在今湖南省汨罗县境内。

    伟大诗人屈原毕生忠贞正直。满腔忧国忧民之心,一身匡时济世之才,却因***邪谗毁不得进用,最终流放江潭,遗恨波涛。他的峻洁的人格和不幸遭遇,引起了后人无限的景仰与同情。在汉代,贾谊、司马迁过汨罗江就曾驻揖凭吊,洒一掬英雄泪。贾谊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而司马迁则在他那无韵之《离*》(《史记》)里写了一篇满含悲愤的《屈原列传》。时隔千载,诗人戴叔伦也感受到了与贾谊、司马迁同样的情怀:“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湘中怀古》)大历年间,***臣元载当道,嫉贤妒能,排斥异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来往于沅湘之上面对秋风萧瑟之景,不由他不动怀古吊屈的幽情。《题三闾大夫庙》就是作者***于中而形于言、即景成章的。

    诗首句“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紧接着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钟震鸣,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顿时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从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意思当句自足。但实际上“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逗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这样一来,屈原的悲剧就被赋予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意义。诗人那不被理解、信任的悲哀,遭谗见谪的愤慨和不得施展抱负的不平,仿佛都化作一股怨气弥漫在天地间,沉积在流水中,浪淘不尽.作者在这里以大胆的想象伴随饱含感情的笔调,表现了屈原的哀怨的深重,言外洋溢着无限悲慨。

    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由虚转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并不是闲笔,它让我们想到屈原笔下的秋风和枫树,“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招魂》)。这是屈原曾经行吟的地方啊! 朱熹说“(枫)玉霜后叶丹可爱,故*人多称之”(《楚辞集注》)。如今*人已去,只有他曾歌咏的枫还在,当黄昏的秋风吹起时,如火的红枫婆娑摇曳,萧萧絮响,像在诉说千古悲剧。然而,作者在题屈原庙的诗中着力写它,还有着更深的寓意。那就是用它来暗示屈原的作品《招魂》,而招魂二字正是本诗的主旨所在。面对屈原庙,诗人以此寄托自己的怀念和凭吊之意。刘永济先生说:“末二句恍惚中如见屈原,暗用《招魂》语使人不觉。短短二十字而吊古之意深矣,故佳”。的确,诗人用屈原作品中语作眼前景,于是景物与屈原的形象叠合起来,带上一层象征意义。它在字面上不涉及屈原而意义无不关联着屈原。作者一缕幽思缭绕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令人一唱三叹,情不能已。清人施补华评此诗说它“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岘佣说诗》)。正因为如此,这首小诗虽只寥寥二十字,却成为咏屈原的诗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