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真正的高手解释一下《红楼梦》分骨肉歌词的内容的正解,“一帆风雨路三千。。。 ”包括诗词出处。高分。

默认分类 未结 1 1725
⊙_⊙沫
⊙_⊙沫 2023-03-20 09:44
相关标签:
1条回答
  • 2023-03-20 10:07

    红楼梦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探春的。曲名“分骨肉”,是与骨肉亲人分离的意思。   -------------------------------------------------------------------   [注释]   1.“一帆”几句——指贾探春远嫁。   2.爹娘——指贾政、王夫人。贾探春是庶出,为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所生,但她不承认自己的生身母亲:“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二十七回)所以赵姨娘说她“没有长翎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3.穷通——穷困和显达。   -------------------------------------------------------------------   [鉴赏]   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姊“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冷酷无情,重要的原因是,赵姨娘作为一个处于婢妾地位的人,竟敢逾越“上”“下”的界线,冒犯她作为主子的尊严。抄检大观园时,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并且说到做到,绝无回旋余地,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记巴掌。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不同,这我们已在她的判词的注释中说过了。曲中“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远嫁,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的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决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骨肉指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分骨肉》,是说儿女与父母永远分离。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其一是“爱别离”,就是不得不与亲爱的人们别离。探春在众姊妹中结局不是最坏的,她遭遇的是与亲人不能再见的苦痛。以探春的品貌和才干,尽管是“庶出”,如果在家族的盛世,也不会让她远嫁到天边去的。她的远嫁,一定是在家世没落时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与高鹗续书有别)。探春本人对她的远嫁倒也不那么特别沉痛。   从本曲临行前告别致意的话来看,想得开,看得开,很豁达。这同她的性格有关。她为人处事刚强决断,颇具男人之风。同时,她对贾家这个***下去的家族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在七十五回里,她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惑***谗抄检大观园”时,她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看得够明白了。   这是探春的悲愤,也是作者的悲愤。

    0 讨论(0)
提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