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37号,隐藏着一座规模宏大的清代王府建筑群——孚王府。
作为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世袭罔替亲王府邸,孚王府见证了清朝盛衰、民国动荡到1949年后,发展的历史进程。
2024年7月,随着腾退公告的发布,这座沉寂已久的王府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人们对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关系的深思。
王府春秋:从\"十三爷\"府邸到\"九爷府\"
孚王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
最初,这里是允祁的府邸,他是康熙第二十三子。此后雍正年间,变成怡亲王胤祥府邸。
雍正八年(1730年),十三爷怡亲王胤祥去世,雍正帝将原怡亲王府改为贤良祠,同时将允祁府邸改建赐予胤祥第七子弘晓。
这座王府在清代历史上,经历了戏剧性的转折。
咸丰十一年(1861年),第六代怡亲王载垣因参与\"辛酉事变\"被赐死,王府随即被朝廷收回。
同治三年(1864年),这座府邸被赐予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从此得名\"孚王府\",民间俗称\"九爷府\"。
奕譓及其后三代四位,降等承袭爵位的后人相继在此居住,直至清朝灭亡。
1927年,王府的最后一位主人,溥伒为了生计,将府邸出售给奉系军阀杨宇霆,从此再也没有了王府。
此后近百年间,从前的孚王府先后成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校舍、日军\"偕行社\"、国民政府励志社北平总部。
1949年后,又作为多个中央机关办公场所使用。
建筑格局:清代王府规制的标本
孚王府现存建筑群,基本保留了清代王府的规制。
由东、中、西三路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达4.4万平方米,是清代王府建筑制度的活标本。
中路建筑是王府的礼仪核心,严格按照清代亲王府规制建造,共有五进院落,纵深达200余米。
从南至北依次为宫门、正殿(银安殿)、后殿门、后寝殿和后罩楼。
其中,银安殿是王府最重要的建筑,用于举行重大典礼和接见宾客。
如今虽被脚手架包围,但从残存的朱漆大门、63颗门钉和5个屋脊吻兽仍可窥见昔日威严。
西路建筑以合院式布局为主,是王府眷属的生活区。
这里原本庭院深深,花木扶疏,如今却被密集的居民自建房所占据,原有格局已难辨认。
东路建筑原为府库、厨房、马厩及仆役住所,以排房为主,相对简朴。
据史料记载,这里还曾建有花园和休闲空间,是王府主人日常消遣的场所。
王府正门两侧,各有一座高达3.6米的石狮,规格超过了很多现存的石狮。
这些建筑细节,无不彰显着清代亲王府的等级制度与建筑艺术成就。
保护困境:从王府到大杂院的蜕变
走进今天的孚王府,眼前的景象令人唏嘘。
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已被分割为多个单位使用,院内挤满了居民自建的简易房屋,原本庄严的王府沦为大杂院。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王府内电线私拉乱接,消防通道被杂物堵塞,建筑彩绘褪色剥落,木构件腐蚀严重。
房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文物局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曾经2010年11月,院内曾发生火灾,因通道狭窄,导致消防车无法进入,不得不延缓灭火的进程。
2022年,这里被有关部门,列为为\"重大火灾隐患单位\"。
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多为原产权单位职工及其后代。
57岁的徐大爷一家五口挤在25平方米的平房里,55岁的张大妈则与六口人生活在20多平方米的空间中。
虽然居住条件简陋,但许多居民已在此生活数十年,对王府有着深厚感情。
腾退之路: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重挑战
2024年,孚王府腾退工作终于提上日程。
1月,东城区人代会明确将孚王府腾退纳入中轴线申遗配套工程;7月5日,腾退公告正式发布,签约期限为7月14日至8月7日。
此次腾退范围涵盖府内所有居住类房屋,涉及5家产权单位和168户居民。
根据规划,腾退完成后,将启动全面修缮,恢复王府历史风貌。
这一过程面临着,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重挑战。
一方面,孚王府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其保护价值毋庸置疑;另一方面,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安置问题也需要妥善解决。
东城区住建委在表示,将\"逐步研究、组织居民腾退置换\",平衡各方利益。
未来展望:王府重光的可能性
孚王府的保护与利用,是北京老城保护的一个缩影。
从国际经验看,类似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通常有以下几种模式:
博物馆模式:如伦敦的肯辛顿宫
文化展示中心:如巴黎的卢森堡宫
文创产业园区:如维也纳的美泉宫
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孚王府的未来都需要建立在三个基础上:一是建筑本体保护,二是真实的历史信息传达,三是适度的公共参与。
有专家建议,修复后的孚王府可考虑作为\"清代王府文化博物馆\",系统展示北京王府建筑艺术与清代宗室生活。
随着腾退工作的推进,这座沉睡多年的王府即将迎来新生。
它的故事提醒我们:是要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让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重获生命力。
孚王府的下一章,将书写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范例。
倍享策略-倍享策略官网-配资世界门户首页-开户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