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本号为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在头条的主账号,此外别无分号。 周六晚继续在视频号与西瓜视频同步直播,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过去看看。 引子: 2022年3月,俄乌冲突爆发后,相继写了悲鸣系列《大国悲鸣:俄乌冲突,是否会导致俄罗斯再次解体》、陷阱系列《俄乌冲突年终总结俄罗斯篇:最深的陷阱》、风云系列《大国风云:俄乌冲突将把世界引向何方》等关于俄罗斯的分析文章。 在这些文章中,曾经多次引用俄罗斯最后一艘航母库兹涅佐夫号的例子,论证俄罗斯的工业基础已经彻底坍塌。 虽然面对维修过程中不断发生低级失误——比如两次发生火灾、一次被龙门吊砸——的库兹涅佐夫号,大毛再三表示,库舰很快就会恢复战斗力,但校尉老早就说过——不可能。 因为俄罗斯的工业基础已经没了。失去工业基础的俄罗斯,就好比一只饿瘦了的北极熊,已经支撑不起庞大的身躯。
2025年7月中旬,乌鸦嘴再次灵验,俄罗斯《消息报》报道,俄国防部已经暂停对库舰的大修与改造。 明眼人都知道,所谓的暂停,就跟此前不断重复库舰很快就会重返战斗序列一样,不过是在羞答答地维持大国脸面。 这场持续8年、开销数百亿卢布,即便面临俄乌冲突带来的巨大战争压力、巨大财政压力也不肯放弃的面子工程,终于走到了尽头。 而库舰的命运,正代表了苏联与俄罗斯的命运,航母之痛,就是苏联之痛,航母之殇,就是俄罗斯之殇! 航母,这种崛起于海权时代,代表着人类工业巅峰、科技巅峰,同时也代表着世界顶级强国地位的现代武器,变成了苏联解体、俄罗斯衰落过程中最好的历史注脚。 而对正在崛起之路、海权之路、航母之路上大踏步前进的中国来说,苏联、俄罗斯关于航母的惨痛经历,尤其是库舰那多舛的命运,正是一面绝佳的历史镜子。
上:艰难的航母之路——苏联的航母之痛 大家知道,美苏争霸,是典型的海权与陆权的博弈。 在广阔的大洋上,面对美国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海权霸主,作为陆权大国的苏联一直处于下风。甚至可以说,在美苏争霸的全球地缘政治棋局中,苏联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因为通过海权优势,美国可以轻松地将自己的势力范围直接推到苏联身边,苏联却很难对美国本土构成有效的威慑。 虽然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苏联曾经取得胜利,虽然在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取得一定的优势,但那都是局部的、阶段的、短期的,改变不了全局的长期被动,因而也改变不了美苏争霸的结果。 这是陆权国家面对海权国家的天然战略缺陷。 为了弥补这种缺陷,苏联很早就启动了发展航母的计划;但同样是基于对这种缺陷的客观认知,苏联高层,又一直没有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到航母身上。 作为国家,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模式,体现在苏联的全生命周期。 一战刚刚结束的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刚刚诞生的苏联,就提出了“伊兹梅尔”改装计划。准备将尚未完工的沙俄“伊兹梅尔”型战列巡洋舰改装为航母,可以搭载40-50架舰载机。 只是苏联的工业基础薄弱,无法自行生产蒸汽轮机等关键部件,再加上陆军的反对,计划于1926年终止。 “伊兹梅尔”计划胎死腹中之后,苏联又试图将共青团号水兵训练舰改装为轻型航母,但未能达到海军的预期目标,最终被否决。 从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苏联又相继提出了“71/72号工程”。 其中71型航母于1939年开始设计,计划建造2艘,后因苏德战争爆发而中止。72型航母于1944年提出,为4.5万吨常规航母,可以搭载70架舰载机,由于二战后财政状况不佳,计划同样被取消。 二战之后,由于美国带来的海上压力,斯大林一度计划建造12艘航母,包括4艘大型航母与8艘轻型航母。 但斯大林很快意识到,由于造船工业、舰载机、地理条件、海外基地等方面的差距,苏联很难与美国在广阔的大洋上搞航母对攻,因此转向重点发展核潜艇、导弹巡洋舰,试图建立不对称的作战均势。 期间,斯大林一度同意尝试性地建造2艘小型航母,后因其1953年逝世而搁浅。 实际上,对于建造航母,苏联内部一直存在严重的分歧。 斯大林、赫鲁晓夫等国家级领导人,大多对航母不太感冒,因为不管是美苏争霸的地缘政治格局,还是苏联自身的地理条件缺陷,亦或是苏联自身的工业能力,都难以支撑苏联发展与美国匹敌的航母力量。
因此,虽然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但关于航母,敲宗与慈父的意见基本一致。注意,这里的慈父,是站在敲宗的角度说的,因为他长期尊斯大林为父亲。
至于敲宗的得名由来,看图就知道了。 但对于苏联海军和绝大多数普通苏联人来说,航母却代表着源自沙俄时期的大国梦、海权梦,因而海军将领总是试图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建造航母。 这种思维差异,也符合他们的身份定位。 国家级领导人,更多地考虑美苏争霸的战略格局,更多地考虑苏联自身的承受能力;海军领导层,更多地考虑如何扭转对美国海军的不利局面,却不会考虑全局;普通苏联人,则主要是受民族主义情绪影响,就跟中国民间,也一直存在严重的航母情结一样。 在这样的纠结或者说博弈中,时间很快来到六十年代。利用古巴导弹危机引发的苏联上下对美国核潜艇的普遍担心,航母派终于找到机会,开始借用建造反潜巡洋舰的名义研制直升机航母。 这款直升机航母,就是大名鼎鼎的“莫斯科”级反潜巡洋舰,也是苏联第一款勉强可以列入航母范畴的大型水面舰艇。 该舰由位于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也即黑海造船厂建造,这也是苏联唯一能够建造航母的造船厂。 莫斯科舰长196.5米,宽34米,排水量1.4万吨,可搭载14架卡25反潜直升机。
这张背面视角的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舰艇后部的直升机甲板和甲板下面的机库。 就发展航母而言,莫斯科级只是过渡产品,总共也只造了两艘,分别为莫斯科号与列宁格勒号。 这两艘军舰分别于1967年、1968年服役,莫斯科号在1995年退役,列宁格勒号则在苏联解体之前的1991年退役,并都交给了印度拆解。 有意思的是,莫斯科号退役后,俄罗斯又将光荣级巡洋舰的首舰光荣号改名为莫斯科号,结果在俄乌冲突中被乌军击沉。不过按照俄罗斯的说法,莫斯科号是火灾引发弹药库爆炸导致沉没。
弹药库爆炸沉没,确实很丢人,但被乌克兰击沉更丢人。两害相权,大毛也只能取其轻了。 因此,大家熟悉的被击沉的莫斯科号,并非航母而是巡洋舰。只是话说回来,如果俄罗斯还有可用的航母,莫斯科号会轻易被击沉吗? 1964年10月14日,苏联发生政变,赫鲁晓夫下台,2天后的10月16日,在赫鲁晓夫时期彻底失去苏联援助的中国,顺利完成第一次地下核试验。 赫鲁晓夫下台,几乎没有影响中苏关系的走向,因为接任的勃列日涅夫,延续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但对于苏联的航母发展,却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政治智慧与战略思维能力远不如斯大林、赫鲁晓夫的勃列日涅夫,打破了前面两任维持的不对称均势战略,试图正面与美国抗衡,比如大力发展航母。 明实亡于万历,苏实亡于勃氏。虽然勃列日涅夫也改变不了苏联的衰落趋势,但如果不是他好大喜功、放任高层贪腐、透支苏联国力、恶化干群关系,苏联至少不会垮这么快。
勃氏执政期间,苏联航母建设进入快车道。 七十年代中期,苏联终于推出了真正的航母,虽然只是轻型的基辅级。 该舰长274米,宽51米,说是轻型,排水量也达到了3.6万吨,可以搭载33架飞机,包括12架垂直起降战斗机和21架直升机,总共建造了4艘,分别为基辅号、明斯克号、 新罗西斯克号、戈尔什科夫号 。 其中基辅号于1977年服役,1993年退役,先被韩国大宇集团购买,后转卖给中国中信集团,被改造为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后面又被改造为主题酒店。
明斯克号1978年服役,1992年退役,还是先卖给了韩国大宇集团再卖给中国,被改造为深圳航母主题公园。 2024年,明斯克号在南通改造时发生火灾,已经被彻底烧毁。
新罗西斯克号1982年服役,1992年退役,后被韩国买走拆解。 韩国人的本意,是想将其改造为自己的航母,但一方面是违背合同,另一方面美国人也不答应,最后只好拆了卖废品。
戈尔什科夫号原名巴库号,1994年,因为锅炉爆炸,戈尔什科夫号退出战斗序列。 1998年,没钱修复的大毛,找到了婆罗多这个冤大头,以1美元的友情价将其转让,就此变成了大名鼎鼎的维克拉玛蒂亚号。 但在后期的修缮、改造中,大毛总共收了婆罗多30亿美元,远超当年正常购买二手航母的价格。 这也成为国际上著名的空手套白狼战例,堪比苏联解体后,婆罗多用贬值千倍的卢布偿还俄罗斯的外债——论及坑蒙拐骗,大毛与婆罗多也是半斤八两。
抛开俄印之间的勾心斗角,对于 戈尔什科夫号来说,这也算是一种幸运—— 婆罗多再不堪,好歹没让它歇菜,如果继续留在俄罗斯,拆解就是唯一的命运。 说到这里,穿插着说三点。 一是中苏的航母发展过程对比。 在我国研制航母的过程中,国人总是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觉得中国的航母之路太过艰难坎坷。如果对比一下苏联,估计大家的心态就会平和很多。 从苏联建国到第一款正儿八经的航母基辅号面世,苏联经历了55年,从新中国建国到辽宁号面世,中国经历了63年,确实比苏联多花了几年。 但考虑到双方的工业基础差距,这个时间差,其实微不足道。 大国博弈,从来都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实力不足的时候,默默积蓄力量,往往比勉强追赶效果更好。 苏联就是一直试图追赶美国,包括航母领域,最终拖垮了自己。 中国却是经过长期积累后的厚积薄发,因此才能一鸣惊人,航母也是如此。 二是苏/俄航母为什么集中在九十年代退役。 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试探性的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还是正儿八经的基辅级轻型航母,都研制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但却都集中于九十年代退出现役,服役寿命只有二十来年。 这无疑很不正常,因为航母的设计寿命,通常在50年上下,服役20年的航母,就好比人的青壮年,正是当打之年。 其中两大原因。 1.苏联的工业基础不如美国,勃氏任期内强行推动航母大发展,看似风光,但航母本身的设计就有问题。 2.苏联解体,俄罗斯没钱养这么多状况不佳的航母,只能将它们集中退役。 三是这6艘航母为何集中流向了中印韩三国。 6艘航母中,印度接收了3艘,两艘直升机航母被拆解,另外一艘被改造为现役航母;中国从韩国手中间接收购了2艘,都被改成了主题公园;韩国接收了3艘,2艘转卖中国、1艘被拆解。 中印韩成为俄罗斯航母的下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都有自行研发航母的打算,即便是拆解,也可以极大地提高本国对航母的技术储备。 至于韩国大宇相继向中国转手2艘航母,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中国无法直接从俄罗斯购买即便是废弃了的航母,本身也说明了很多问题。 校尉一直说,最近一个阶段尤其是俄乌冲突之后中俄联手应对美国霸权的战略格局,是由趋势决定的,无关人种民族、宗教文化、意识形态,关于这点,希望朋友们都有清醒的认识。 下:库舰的逝去——俄罗斯的航母之殇 经过直升机航母、轻型航母的经验积累之后,就在解体之前,苏联开启了相对成熟的第三代(库兹涅佐夫与瓦良格号)、第四代(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 航母研制计划。 令人感叹的是,别人是出道即巅峰,苏联的后两代航母,却是出道即死亡——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苏联终于具备了研制现代航母的能力,但苏联却没了——既然苏联没了,航母研发自然也就难以为继。 校尉说过,在世界各主要大国之中,苏联的地理条件最不利于发展海军。这种先天的基因不足,似乎也宿命地体现在其研发航母的过程中,尤其是体现在苏联最后的两代三艘航母身上。 苏联的第三代航母为库兹涅佐夫级,这也是苏联历史上唯一一款投入实际使用的现代航母。该型航母长305米,宽72米,满载排水量6.5万吨,可以搭载20架苏-33战斗机,15架卡-27直升机,4架苏-25UTG教练机和2架卡-31预警直升机。 只是由于苏联解体,这款航母总共也只建造了2艘,分别为库兹涅佐夫号与瓦良格号。其中前者见证了苏联与俄罗斯的衰落,后者则在遥远的东方找到了新生。 苏联解体之际,库舰虽未正式列装,也没有完成最后的调试,但已经进入海试阶段。按照苏联分家之际的在哪归哪原则,理论上库舰应该属于乌克兰。 但负责海试的俄罗斯北方舰队官兵,直接把它从黑海造船厂开回了俄罗斯。当时俄乌关系尚可,加上分家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库舰也就稀里糊涂归了俄罗斯。 只是库舰本身并未完全完工、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未曾解决,再加上俄罗斯经费投入不足,又失去了黑海造船厂的技术支持,因此,库舰就好比一个缺乏护理的早产儿,浑身都是毛病,只能长期泡病号——从1996年开始,库舰就被迫停航,长期在港口闲置,相当于早产儿直接躺进了疗养院。 2006年,靠港维修的库舰因线路老化引发火灾。这次火灾被及时扑灭,没有引发严重后果。 经过长期疗养后,2016年,看似长大成人实则老朽不堪的库舰,参加了它这辈子唯一一次实战行动——前往地中海打击叙利亚境内的恐怖分子。 这次行动,库舰留下了2个屈辱的纪录。 一是因拦阻索故障,接连掉了两架舰载机。航母、航母,舰载机都不能正常起降,那还能叫航母吗? 二是老式蒸汽轮机动力系统故障,动不动就冒黑烟,像极了路上老旧的面包车,被前来跟踪的北约军队嘲讽为不用雷达就能看见的黑烟航母。 这是苏联、俄罗斯大型蒸汽轮机的老毛病,大家看看前面 新罗西斯克号的图,同样是浓烟滚滚,自带火灾效果。
看到库舰实在是不堪使用,普京一边将其召回,一边下定决心对其进行彻底改造。 2017年,库舰启动全面改造,重点是更换动力系统、更新雷达和电子系统,预计2021年完工。 只是这次库舰开进摩尔曼斯克的维修船坞,就好比百岁老人进ICU换心脏、换神经系统,再也出不来了。 2018年10月的某个夜晚,因为船厂停电,承载航母的浮船坞突然失控,海水内灌导致船坞沉没,然后一台70吨重的龙门吊直接砸到航母甲板上,砸出了近200平米的大洞。
砸船事故之后刚刚一年,2019年12月,库舰又发生了严重的火灾事故。 由于工人违规作业,焊接的火花引燃了旁边堆放的易燃物,库舰被烧毁了600平米,导致1名军官死亡、12人受伤,经济损失高达950亿卢布,而库舰最初的造价也不过1100亿卢布。 更致命的是,这次火灾导致第一动力舱严重损毁,电缆系统需全面更换,修复至少需要一年半年。 这一系列的低级失误与人为事故,尤其是后面两次,充分暴露了俄罗斯军工产业的全面拉胯。 这种拉胯,绝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政府失能、机制失灵、经费不足、贪腐盛行、管理缺位、士气低落引发的系统性问题。 砸船事故中,负责航母大修的船厂停电,说明俄罗斯的基础设施老化严重、企业管理存在致命的漏洞;浮船坞因停电而沉没,说明维修现场管理不善,甚至连紧急备用电源都没有。 第二次火灾事故中,电焊场地没有进行消防清理,旁边就堆着油污碎布、锯末等易燃物;船员瞒报火灾,延误民用消防力量介入;施工人员未接受损管训练,未能第一时间扑灭火源。 所有这些低级失误,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如果放到俄罗斯衰落的大背景中,却又显得如此地顺理成章。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除了装神弄鬼的政客,各种稀奇古怪的贪腐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为灾害,都是妖孽丛生的集中表现。 在苏联、俄罗斯的历史上,库舰不仅是苏联时代唯一一艘完工的现代航母,苏联解体后,随着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基辅级轻型航母在九十年代初密集退役,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库舰也是俄罗斯海军唯一的航母。 库舰再拉胯、再先天不足、再后天残疾,也是苏联巅峰时期、苏联军工巅峰时期的巅峰之作,更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象征。 因此,即便库舰唯一一次实战任务也因故障提前退出,即便大修的过程中事故频发,俄罗斯却迟迟舍不得将其退役。 这何止是一艘航母,这更是苏联已经逝去、俄罗斯求之不得的荣光! 直到2025年7月,俄罗斯不得不违心地承认,这艘从来没有健康过一天却又代表着大国荣耀的航母,只能从ICU送进坟墓。 接着说库舰的姊妹舰瓦良格号。 前面说了,苏联解体时,库舰已经进入海试阶段,被执行海试任务的俄罗斯北海舰队直接开了回去。 但瓦良格号当时只完工了 68%,也就是说,虽然航母的主体结构都有了,甚至连舾装都做了很多,但她依然躺在黑海造船厂的船坞中不能动弹。 因此,瓦良格号就顺理成章地归了乌克兰。 此后,俄罗斯一度试图完成对瓦良格号的建造,但却始终与乌克兰谈不拢:乌克兰要求俄罗斯重新支付全款,俄罗斯却觉得苏联已经付过钱了。 除了经费方面的争议,更重要的是,离开苏联举国体制的支撑,乌克兰也不可能完成对瓦良格号的建造。 正如网上广为流传的故事。面对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的询问,以及陪同前来的乌克兰总理库奇马,黑海造船厂老厂长马卡洛夫说道: “如果想要瓦良格号航母下水,我需要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工业军事委员会,以及9个国防工业部门,还有600多个相关专业和8000多家配套厂家,总之要有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然而这个国家已经不存在了。” 这段话也许是演绎的,这段话的道理却是永恒的! 所谓大国重器,先有大国,才有重器! 后面的故事,大家应该就很熟悉了。 瓦舰在黑海造船厂的码头上风吹日晒了几年之后,1999年被中国买入。 但在美国人的胁迫下,乌克兰提前拆除了瓦舰所有的动力系统、电子系统、武器系统,传动轴被切断、船舵被拆除,已经变成了一个空壳子。 此后,依然还是在美国人的阻挠下,失去动力的瓦舰,经过了土耳其的刁难、海上风暴的考验,在拖船的拖曳下,历时2年零8个月——其中光是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就等了一年半——最终于2002年3月在大连靠港。
这里说个细节,出面购买瓦舰的,是出生于山东的爱国商人徐增平,他用 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的名义,通过竞拍用2000万美元买下了航母。 当然,竞拍之前,还有一番艰难的博弈,尤其是美国人的干扰。
瓦舰抵达中国后, 中国政府宣布,创律公司购买瓦舰是从华夏银行贷的款,由于创律公司无力还款,瓦舰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购得,并拥有完全产权。 当年美国势大,这一招偷天换日虽然有点无赖,但跟流氓无赖打交道,光讲君子风度是玩不下去的。 瓦舰于2002年抵达中国后,长期处于混沌状态,有人说在改造,也有人说没有。直到2011年7月,中国国防部才首次宣布, 正在对一艘废旧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 同年8月,改造后的瓦舰首次进行出海试验。 2012年9月,瓦舰正式交付中国海军,被重新命名为辽宁舰,舷号16。
说到这里,补充说两句墨脱水电站的事。 去年去过墨脱后,写了《肉食者果然鄙:评吴小平先生关于雅鲁藏布水电站的小作文》,下面是原文截图。
辽宁舰也罢、墨脱水电站也罢,都符合中国人一贯的低调原则:只做不说、多做少说、先做后说。 为什么现在宣布墨脱水电站开始建设? 一方面是外部条件比较适合。中美关税战打到目前这个程度,美国已经无奈我何;天涯六比零之后,婆罗多也失去了与中国正面对抗的勇气。 另一方面,则是与辽宁舰类似,电站马上就要投入运行了。 再多说一句,跟墨脱水电站相关的概念股,很多都已经涨了两、三年了。现在进,也许还能涨一阵,但风险远大于收入。
比如月线已经出现这种形态的票,还是不碰为好,一不小心就会在喜马拉雅山上站岗多年,好比墨脱水电站旁边的南迦巴瓦峰。 言归正传,继续说航母。 库舰与瓦舰,或者说库舰与辽宁舰,正好代表着中俄两个国家不同的发展战略、发展趋势。 俄罗斯一直试图维持大国脸面,因此始终舍不得放弃先天不足的库舰。但正如黑海造船厂老厂长马卡洛夫说的,没有一个强大、稳定的国家,就支撑不起航母这样的大国重器。 俄罗斯对库舰的巨额投入,一部分流入了贪腐官员的腰包,另一部分则变成了熊熊大火——校尉有时候都忍不住怀疑,这场大火,到底是一场低级的事故,还是一个高明的故事? ——因为即便真是故事,为了维持脸面,俄罗斯也会把故事演绎为事故,就好比把莫斯科号巡洋舰的沉没,由战败的故事变成低级事故一样。 而千辛万苦拿到几乎变成空壳的瓦良格号的中国,通过无数军工人的努力,却让这艘比库舰残缺无数倍的航母,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最后再说一下苏联胎死腹中的第四代航母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 这是苏联设计、建造的最后一艘航母,也是唯一的一艘核动力航母。 乌舰全 长322.7米,宽75.3米,满载排水量8.5万吨,于1988年开始建造。 苏联解体后,由于乌克兰自身没有需求、俄罗斯也掏不出钱来,与瓦良格号一样,乌舰也只能躺在黑海造船厂最大的0号船坞里,等待命运的裁决。
虽然对于苏联常规动力航母的外流,美国人也采取了很多阻碍措施。但对于核动力的乌舰,美国人必欲毁之而后快。 由于失去苏联的军火订单,到1994年,黑海造船厂上下都快揭不开锅了。 就在此时,一家挪威轮船公司找上门来,下了6艘大型货船的紧急订单,必须要用建造乌舰的0号船坞。 正当乌克兰不知如何是好,一家美国公司主动登门,表示愿意高价收购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钢材。 等米下锅的乌克兰一合计,就直接把航母给拆了。可拆完后,美国公司不见了,挪威公司也取消了订单。 如果说库兹涅佐夫号象征着俄罗斯的命运,瓦良格号象征着中国的命运,那么,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就象征着乌克兰的命运。 俄罗斯继承了库舰,也继承了苏联的强大幻像,但却丢掉了苏联的立国精神,这种失去内在精神的幻象,最终还是维持不下去。 中国买到了只剩下躯壳的瓦舰,然后进行了彻底的充实与改造,最后变成了自己的大国重器。这个过程,恰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内涵已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彻底融合。 乌克兰继承了乌舰,然后被美国人忽悠,主动帮美国人拆解了乌舰,最后却连手工费都没挣到。这个过程,正是俄乌冲突之中乌克兰经历的预言与预演。 三个不同的国家、三种不同的选择、三种不同的命运,此之谓国运。 所谓国运,就是文化底蕴、就是国家精神,就是依托于文化底蕴与国家精神之上而建立的民心士气,就是依托民心士气所形成的历史大趋势。 苏联也罢、俄罗斯也罢,最大的问题,是在西方的文化入侵、和平演变之下,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丧失了自己的大国精神,因而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国运。 就大国兴衰的规律而言,就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言,库舰的逝去,远非俄罗斯的底部。
倍享策略-倍享策略官网-配资世界门户首页-开户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